“十四五”期间河北共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2659亿元,年均增长45.5%
来源: 长城网  李代姣 薛华
2025-11-07 17:07:26
分享:

  11月6日,在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省科学技术厅专场,记者获悉,“十四五”时期,河北聚焦“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核心定位,优化政策环境、构建服务体系、打通转化通道,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逐年上升,2021年到2024年,全省共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2659亿元,年均增长45.5%。其中,2024年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755.3亿元,首次跃升至全国首位。

  中试是破解“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产品”转化瓶颈的核心环节。河北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空间承载能力,出台工作指引,加强统筹布局,目前已建设了河钢钢铁钒钛材料、雄安科创中心、唐山百川机器人、沧州功能膜产业、唐山开滦化工新材料等15家中试示范平台这些平台并非单一的“试验车间”,而是构建了“中试熟化+研发支撑+检测认证+企业孵化+基金扶持”的全链条服务生态,为京津科技成果提供从“样品”到“产品”的一站式转化服务,破解成果转化难题,打造中试首选地。截至目前,15家平台已累计承接京津技术成果中试转化项目超100项,孵化科技型企业37家,有效填补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空白”。

08ddcd15fad29044c203e1d2c2b9b5d1_1728978977189064138_h=540&w=720.png

在‌唐山百川机器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平台,技术人员正在操控自动化设备进行零部件加工。

  为破解京津优质科技成果“跨省转化难、首用推广难”的“蛙跳”问题,河北将“创新场景”作为重要抓手,以高价值应用场景吸引京津技术落地。围绕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协作方向,联合京津举办“场景创新 赋能产业”主题活动,搭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多方参与的场景对接平台。通过场景专项、科技金融、场景招商等,推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在河北实现首试首用,打造了“空天信息+水利、林草、应急”“机器人+工业制造、服务、安全”等一批跨区域协同示范场景,吸引了北京智眸科技、七腾机器人等一批优质科技企业落户河北,形成“场景引技术、技术带项目、项目聚产业”的良性循环。

40d2f2dc06acd6017ab141228099a1a9_1756098429137083464_h=540&w=720.png

  河北建工集团与天津河北工业大学先进装备研究院协同攻关,将真实的建设场景转化为创新“试验田”,研发出破解行业痛点的饰面机器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代姣 摄

  技术转移是成果流动的“血脉”,河北联合京津构建了“高频次、精准化、小规模”的技术对接机制,持续举办中关村火花、科技成果俏津门、科技成果直通车等系列活动,年均开展对接活动50场以上、促成技术合作意向超200项。同时,着力破解技术转移的人才壁垒,启动河北技术经纪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联合京津建立技术经理人培训与证书互认机制,累计培育具备跨区域服务能力的技术经理人300余名,形成多层次、梯度化的人才队伍。此外,河北积极吸引京津优质技术转移机构在河北布局,目前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等已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让京津的“创新活水”精准对接河北的“产业需求”。

  据悉,“十五五”时期,省科技厅将加强成果孵化与中试基地、创新应用场景等共建共享,用好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形成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推动“京津研发、河北转化”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效率优化的新阶段迈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更强科技动能。

关键词
中试,应用场景,转移转化,协同创新,科技创新
责任编辑:李代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