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水利厅专场。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河北水利部门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超740亿斤贡献了重要力量。

唐山滦河下游灌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稻灌区。
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助力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十四五”以来,我省结合国家水网建设,聚焦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多渠道筹措资金69.15亿元,是“十三五”的3.5倍,累计对40处大中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整治渠道1400余公里、改建渠道建筑物3800余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蓄引提输排工程网络体系,恢复改善灌溉面积超600万亩,有效提高农作物适时灌溉保证率。截至目前,全省现有大中型灌区76处,年均实灌面积790余万亩,灌区内年平均粮食产量110亿斤以上。
抓好灌区灌溉用水管理,保障供水无虞粮食丰收。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针对2023年7月、2024年6月至7月、2025年3月至4月出现的区域性干旱,水利部门利用188个土壤墒情监测站点科学研判农业受旱形势,充分发挥大中型灌区抗旱保灌主力军作用,综合采取“蓄、引、提、调、连”等措施,累计灌溉1000余万亩次,实现灌区里无旱相,为保障粮食丰收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深化灌区节水增效机制,筑牢粮食安全水利根基。科学确定农业95个产品用水定额,构建覆盖我省主要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体系。全面推进节水灌溉,优化灌区水量调度和水量调配,因地制宜推广应用84项节水灌溉技术。在石津灌区、洋河二灌区等国家试点灌区探索利用遥感等技术智能识别农情,推行无人机巡渠、远程量测控水等技术。“十四五”以来,我省灌区用水效率连年提高,单方灌溉水的粮食生产力保持在3.6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