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张北的水飞蓟品质好,但加工和销售还得再加把劲。”9月4日,在张家口市张北县一片宽阔的中草药种植基地里,张北县中草药协会会长杨军一边俯身捻起一株药材,一边向远道而来的北京专家团队“掏心窝子”。
这一天,应张家口市中药材学会邀请,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专家梅丽、北京市延庆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吕洋、北京奇拓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维奇等一行五人,组成一支“科技服务团”,直奔张家口中药材产业一线——从张北轩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加工车间,到张家口市农科院喜顺沟试验田,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
“咱们延庆种的黄芩、赤芍,这几年不光种植面积扩了,还开发出了茶饮、切片等多类产品,销路挺广。”北京市农技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梅丽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拿出实例“传经”,顿时引来阵阵赞叹。
张家口市中药材学会秘书长王岩如数家珍般介绍起本地家底:“种质资源优良、冷凉气候、纯净土壤,种出来的黄芪、柴胡、水飞蓟品质那是一绝。咱们缺的不是资源,而是新品种、新技术、科技人才和市场渠道的‘东风’。”
一场原本常规的调研座谈会,变成了一场火花四溅的“产业对接会”。北京相关单位和企业有技术、有人才、有渠道,张家口有生态、有资源、有土地,双方越聊越热络,很快就在共建品种选育基地、示范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等方面达成共识。
“咱们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俏’。”梅丽笑着说。张家口市中药材学会负责人也表示,接下来将抓紧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让京张两地的农业科技资源流动起来,真正为中药材产业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一场跨越京冀的“药材之约”,正让曾经的“土疙瘩”,变成群众致富的“金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