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以来,河北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导致部分农田土壤水分饱和,农机下地难、粮食晾晒难等问题接踵而至,给作物收获出了道“难题”。面对不利天气,全省各地迅速响应,争分夺秒开展秋粮抢收,全力守护“丰收果实”。
10月11日上午10点多,邢台市南和区降雨短暂停歇,在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连片玉米挺立田间,雨水洗刷后的“青纱帐”更显翠绿。合作社负责人王豪楠穿梭其间,不时拨开湿漉漉的玉米穗,仔细查看着籽粒的成色。
雨后的玉米田。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我们这里从10月3日就开始下雨,地里太湿,普通收割机根本下不去。”王豪楠语气中透出几分焦急,“这两天我们从河南调了几台履带式收割机,趁雨停的间隙,抢收了2000多亩地。”
履带式收割机像是农机里的“越野坦克”,专治各种泥泞土地,成为阴雨泥泞中抢收的“生力军”。
然而,抢收不能盲目赶工,要讲科学。说话间,邢台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艳带着技术团队赶到田间。一见面,王豪楠便迎上前去:“站长,这连阴雨对收成影响大吗?”
“别着急。”李艳掰开一穗玉米仔细查看,“咱们邢台地区玉米正常熟期在10月上旬,今年又遇上低温,玉米成熟期有所延长,你看这片地的玉米刚接近成熟,眼下适期晚收,反而有利于玉米灌浆,提高产量。”
李艳(左)与王豪楠交流玉米长势。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抢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李艳接着解释,如果玉米根系叶片已经衰亡,就容易发生倒伏,这种情况就不能再等了,要抓紧组织人工进行抢收。
一番专业分析,让王豪楠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李艳又提醒:“比起抢收,收后处理更关键。要科学堆放、及时晾晒,有条件的要立刻进行烘干,实现‘无缝衔接’,最大限度防止霉变。”
王豪楠连连点头:“现在我们已经联系了30台履带式收割机,天一放晴,轮式收割机也能下地了,就两种方式一起作业。而且烘干塔那边也联系好了,边收边烘,尽快腾地散墒,为播种小麦抢出时间。”
正在作业的烘干塔。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几公里外的南和区利农粮贸公司里,一辆满载玉米的运输车驶入烘干厂。机器轰鸣,热气蒸腾,金灿灿的玉米脱粒后经过传送带被源源不断地送入烘干仓,经过高温热风处理后,玉米水分迅速下降,干得又快又均匀,玉米顺着出料口落入粮囤,在仓内堆起一座座“小山”。
“我们从9月15日开塔,目前已烘干成品粮6000余吨。”公司总经理冯晓伟抓起一把玉米介绍,烘干塔如同湿粮变干的“守护者”,有效解决了玉米堆积霉变难题。现在公司烘干塔24小时不间断运转,日处理能力达2500吨,预计半个月左右就能完成周边农户的玉米烘干任务。
除了规模化烘干,记者还看到,一些农户将已经收获的玉米,在自制的铁丝网架上存储,可以通过在垛中间设置通气孔、使用风扇加速空气流动等方式保持玉米棒干燥通风,防止霉变。
农户自制的铁丝网架上存储玉米。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据了解,邢台市已派出5个由市农业农村局领导带队的工作指导组,分赴各县开展实地指导,并下发《关于应对连阴雨天气抓好秋收秋种工作的技术指导意见》,同时组织重点县梳理建立应急农机具清单,涵盖履带式玉米收获机、烘干机、水泵等关键设备。
邢台市的抢收“组合拳”,正是河北省全力打响秋粮“保卫战”的生动缩影。全省建立相互支援、协同发力机制,积极发挥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作用,集中力量投入抢收抢烘作业。截至目前,全省出动421台履带式玉米收获机,抢收作业16.75万亩。全省预计投入73万台农机具,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2万台,玉米收获机7.6万台,小麦播种机16.8万台。储备履带式玉米收获机568台,谷物烘干机(塔)1292台,以供应急所用。
冯晓伟(右)向记者介绍已经烘干的玉米粒。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秋收连着秋种。尽管今年小麦晚播已成定局,但农技部门已制定了完善对策,遵循“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原则,落实“以种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以密补晚”措施,选用优良品种、增施肥料、合理增加播量,确保晚播小麦也能稳产丰收。
从泥泞的田间到轰鸣的烘干塔,从跨区调度的履带式收割机到24小时满负荷运转的烘干设备,在这场与连阴雨的赛跑中,我们看见的不仅是科技的硬核支撑,更是多部门同心聚力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