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日前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带动作用。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将促消费同惠民生、补短板结合起来,扩大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更好发挥消费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拉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
以旧换新加力扩围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在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统计显示,2024年向地方安排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了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等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
财政部表示,今年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已提前下达2025年首批资金810亿元,将尽快下达其余资金。
“提振消费是今年宏观政策的发力重点,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保持经济增长、提振消费的重要保障。”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表示,财政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范围不断扩大,力度也在加强。资金的到位和方式方法的创新,对未来中国经济预期向稳向好有着支撑和保障作用。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不仅直接推动了相关产品销售增长,还可以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进一步提振消费。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提振消费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最终的销量数字上,汽车维修养护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都会因此受益。
强化政策与金融联动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强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等政策与消费政策的协同,促进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构建更加有利于促消费的政策体系。
“为进一步提振消费市场,中央财政拟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引导带动信贷资源支持消费市场稳健发展。对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贴息支持,有力提升消费基础设施水平,加强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同时,对我国居民使用个人消费贷款进行的重点领域消费给予一定贴息支持,降低消费者信贷成本,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说。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在提振消费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既需要从需求侧发力,也需要从供给侧发力,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等多项政策协同联动。通过采取税收优惠、贷款利息补贴等措施,可以降低居民消费成本,也更加契合当前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实际,在提振消费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落地,消费新空间会加快打开,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认为,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引导带动信贷资源支持消费市场,有助于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兴消费,支持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型消费,引领健康、绿色的消费趋势,为消费市场带来更丰富的新业态,更好满足广大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创造出更强劲的新动能。
加大惠民生支持力度
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进一步加大惠民生支持力度,强化医疗、教育、养老、就业保障,支持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支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统筹相关资金资源,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支持提高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今年支持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同时,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700元,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力度,并安排医疗救助补助资金296.5亿元,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
支持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今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提升到每人每年99元,中央财政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805.5亿元,支持兜牢人民群众健康“网底”。
支持重点保障教育投入。今年中央财政加大中央本级教育支出和对地方的教育转移支付力度,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支持优质本科扩容和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地区的教育资源供给。同时,提高部分学生资助标准、扩大政策覆盖面,延续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和本金延期偿还政策。
此外,财政部将继续强化资金投入,支持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并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托育和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育儿补贴制度研究等工作。
“不仅从直接补贴方面提振消费,还要从收入端解决消费者后顾之忧。”何代欣表示,从长远角度看,改善民生、提升消费的财政支撑方式还将继续,将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强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