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10月23日,沧州市南皮县穆三拨村的玉米地里,金色的穗子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大型玉米收获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搅起阵阵泥土芬芳。
“前阵子连阴雨把人急坏了,现在天晴了,就得和时间赛跑。我这500亩玉米,哪块地能下地就先收哪块,必须赶紧归仓才放心。”种植户穆凤刚站在地头,盯着收获机里源源不断送出的玉米棒,脸上的焦灼渐渐被踏实取代。

在沧州市南皮县的一处玉米地里,大型收获机正在作业。赵华靖 摄
不远处的烘干厂区内,机器轰鸣声昼夜不息,26台烘干塔正满负荷运转,将刚收获的湿粮快速烘干。
“我们时刻盯着烘干设备运行,24小时不停歇,日烘干能力能达到2600吨,同时还在积极协调全县粮食收购站,打通‘收获—烘干—收购’全链条作业模式,全力保障农民的收成不受损失。”沧州市南皮县农业农村局农机股股长冯胜利说道。
为应对前期连续降雨给秋收带来的不利影响,沧州市紧急协调208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216台日烘干能力达3万吨的烘干设备,组建22支应急服务队,同时对接外地跨区作业收割机285台,形成内外联动的抢收力量,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秋粮抢收的“战役”紧锣密鼓,冬小麦播种的“接力赛”也在燕赵大地同步展开。在衡水深州市西景明村的连片农田里,刚刚完成玉米收获的地块上,12台大型进口旋耕播种一体机紧接着开了进来,农机手熟练地操控着设备,翻土、播种、覆土一气呵成。
“咱们合作社的这些机器,日作业能力能达到两千亩以上,就算播期有点紧,也能保证在合适的农时把冬小麦都种下去。”深州市磊鑫托管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磊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语气里满是底气。
保定高碑店市北垡上村的田间同样一片忙碌,伴随着播种机的匀速推进,一粒粒饱满的麦种被精准播撒进墒情适宜的土壤,农技人员在旁不时驻足观察,提醒农户注意播种深度和密度。而在邢台南和区金沙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地块里,旋耕机与播种机协同作业,土壤翻新后随即种上麦种,一派抢农时、忙播种的火热景象。
“今年秋收滞后导致小麦播期趋紧,必须采取科学的应变措施。”河北省小麦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辉指出,各地要严格遵循“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原则,对墒情适宜的地块抢抓农时整地播种,对积水严重的晚播地块则要落实“以种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以密补晚”措施。
保定高碑店市农业技术综合推广中心主任齐向丽结合当地实际给出具体建议:“晚播小麦要‘以密补晚’,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一天就增加一斤用量,最多不超过55斤;同时‘以肥补晚’,适当增加10%左右的施肥量,为麦苗生长提供充足养分。”
面对连阴雨天气带来的挑战,河北省将“三秋”生产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压倒性任务,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打出保障“组合拳”。
在组织领导层面,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三秋”工作专班,严格落实《2025年“三秋”生产工作方案》,建立日调度制度,全面启动包联指导机制,重点围绕农机具协调调度、农资供应保障以及安全生产措施落实等开展指导督办。
同时,与气象、交通、统计、供销、石油石化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沟通会商、协同联动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做好农机跨区作业通行、用油保障等工作,指导各地科学安排收播进度。
农机保障是“三秋”生产的关键。“三秋”期间,全省共投入各类农机具超70万台(套),为最大限度减少天气对秋收的影响,全省进一步强化统筹调度,调集履带式玉米收获机近600台、谷物烘干机(塔)约1300台,全力打通抢收、烘干、存储全链条,确保秋粮丰收、颗粒归仓。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还公布了全省谷物烘干机联系方式,发送连阴雨天气秋收秋种技术明白纸、科学储粮等信息,并建立互助协同机制,组织受连阴雨影响地区加强与周边市县和省供销社联系,形成互相支援合力。
技术服务方面,河北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机制。成立11个省级专家团队对秋收秋种开展包联技术指导,覆盖所有生产市,专家队伍全部下沉一线,围绕玉米抢收抢烘、秋粮科学存储、冬小麦精细播种、晚播麦管理等提供现场帮扶。
各级农技系统全面发动,1800余名农技人员扎根一线,制发技术建议181份,发放技术明白纸49000余份,服务农户19000余人次。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传播力量,通过线上直播讲解、发布技术短视频、视频连线指导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190余次(个),让农技服务及时高效到田入户。此外,全省191个农机服务热线24小时畅通,及时发布农机作业服务信息,确保资源调配精准高效。
“坚决杜绝麻痹思想,以‘宁晚勿差’‘已晚更细’的原则,全力以赴确保小麦种足种满、培育壮苗安全越冬。”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晨光表示,河北正以“奋战 60 天”行动为抓手,层层压实责任,分区挂图作战、分类精准施策、分时有序推进,用扎实举措应对气候挑战,牢牢掌握粮食生产主动权。
截至10月24日,全省秋粮收获已达6000多万亩,收获占比97%;冬小麦播种完成1000多万亩,播种占比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