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运河香河段。刘向 摄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杨苗苗 刘禹含
初冬的廊坊大厂回族自治县潮白河畔,风光旖旎,美景如画。这里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隔河相望,游客们或泛舟河面,或漫步沙滩,尽情享受温馨惬意的休闲时光。
“大厂河岸环境挺好,有水有沙滩,很适合带孩子过来玩,挺舒服的。”来自北京的游客尹峰笑着说。
这幅动人画卷背后,是廊坊水利人五年来用心用情书写的民生答卷。“十四五”时期,全市水利系统始终将老百姓的“水心事”放在心上,从汛期守护家园安宁,到让家门口的河道清澈见底、适宜漫步;从拧开水龙头流淌清甜饮用水,到日常用水安全无忧,一桩桩接地气的治水实事,将“水安全”“水舒心”融入百姓的柴米油盐,为民生幸福增添坚实的“水保障”。
筑牢水网根基,水利投资跨越增长
“十四五”以来,廊坊市水利系统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加快推进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项目建设是水利事业发展的根基,更是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抓手。
五年来,廊坊市水利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投资351.5亿元,较“十三五”时期的34.9亿元增长10倍。仅2024年,全市水利建设项目投资就完成151.1亿元,位列全省第二。
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速推进:33个增发国债项目已完工26个,8个超长期国债项目全面进入建设阶段。三河市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县级水网先导区试点。南水北调廊坊市“北三县”供水工程北三县段已基本完工,广阳段、北京段正统筹推进征迁安置和工程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廊坊水安全保障筑起坚固防线。
守护江河安澜,防汛抗旱交出优异答卷
坚实的水利基础设施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而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始终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四五”期间,全市水利系统坚决扛起水旱灾害防御天职,成功抗御了多次严峻考验:2021年极为罕见的夏秋连汛、2023年旱涝急转的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2025年迅猛突发的海河“25·7”区域性大洪水。
特别是在2023年,廊坊市相继启用东淀和永定河泛区两个蓄滞洪区,迅速应对白沟河险情、北运河涨水、大清河险情;2025年,科学防范应对中亭河、潮白河、泃河等行洪河道汛情。
紧急抢护三河市河道沿线关键点位,守住了无因灾人员死亡、未发生因汛情引发次生灾害的底线,交出了一份优异的防汛答卷。
重塑河湖生态,幸福河湖润泽民生
江河安澜是基础,生态优美是更高追求。廊坊市在筑牢防汛底线的同时,始终将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深耕细作河长制“责任田”。
“十四五”期间,省对市河长制考核中,廊坊市连年处于优秀行列,2024年排名全省第三。
生态治理成果丰硕:2021年,三河市泃河等3条河流获评省级秀美河湖;2022年,北运河等5条河流成功申报省级水利风景区;2023年,北运河等8条河流入选省级幸福河湖、入选数量全省第一。
创新机制亮点纷呈:创建“民间河长+河道警长+河道检察长+志愿者”等多元一体管理体制机制;与周边地区开展跨界河流“联席联巡联防联控”合作;成立全省首家水文服务河长制中心、全市首家“河长制学院”,积极探索治水管水兴水新路径。
精打细算用水,节水控水成效显著
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离不开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廊坊市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为抓手,聚力建设节水控水“防火墙”,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四五”期间,廊坊市3次获得全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考核好等次。潮白河、北运河等7条母亲河全部实现贯通有水的年度复苏目标。
节水指标领跑全省: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至2024年的21.7立方米和5.5立方米,均位居全省第一。
创建节水型企业81家,建设公园节水驿站5个,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7个,建成节水型高校占全市高校比例70%。
2024年提前实现全市10个县(市、区)县域节水型社会全覆盖。全市深、浅层超采区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5.62米和10.16米,浅层、深层严重超采区面积全部清零。
夯实民生之本,水利福祉普惠城乡
无论是项目建设、防汛抗旱,还是生态治理、节水控水,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保障民生。廊坊市精准发力,打出民生水利“组合拳”,充分满足城乡用水需求。
“十四五”期间,通过争取中央、省级水利发展资金,在文安县、固安县、永清县、大城县新(扩)建地表水厂5座。铺设地表水厂至村庄输水管网1281.57公里,提升改造部分村内管网2255.24公里;安装计量设施33806套,累计受益人口622.49万人。
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维持100%;规模化供水率84%,较全省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农村供水县域统管覆盖县数比例达到80%。大厂、广阳区获评全省农村供水县域统管试点县,水利民生实事扎实推进、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