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源头和科技成果的主要策源地,科技创新产出不断增长,积累形成了巨量的专利,拥有广阔的转化空间。为唤醒“沉睡”的专利,充分释放高校专利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这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凸显了深入研究和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构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从而产生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再辅以政府促进政策,应当是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障碍的可行之路。
由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教授祁红梅和河北经贸大学副教授张路路撰写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23年版)一书,就是基于这一视角进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利用理论研究、实证检验和经验借鉴,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会议座谈等多种形式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进行了立体化的研究,许多方面探索性很强。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研究》一书系统梳理影响因素,为高校专利挖掘提供精准指引。该书系统地梳理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从过程性视角出发,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揭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的多主体差异化影响因素。在专利挖掘阶段,这一梳理尤为关键。
书中指出,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专利布局策略以及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程度等因素,都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的质量和转化潜力。作者通过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揭示了高校在专利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高校提升专利挖掘能力、培育高价值专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书中构建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一阻力”模型,为理解高校专利转化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专利转化过程中,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转化的进程和效果。动力因素包括科研人员的创新激励、企业的技术需求、政府的政策支持等,而阻力因素则可能来自专利技术的成熟度、市场接受度、转化流程的繁琐程度等方面。
作者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动力和阻力因素,探讨了如何在高校专利转化过程中增强动力、化解阻力,从而推动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一模型的构建,不仅丰富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体系,也为高校在专利转化实践中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策略指导。
该书还提出了“三阶段一四主体一六机制’框架,为高校专利转化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了清晰的蓝图。在成果研发阶段,高校需要加强科研团队组织,增强科研人员的专利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科研人员与企业加强早期对接合作,确保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相契合。在转化阶段,高校、企业、政府和中介四方主体应协同发力,建立健全动力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机制等,共同推动专利技术的转移和落地。在市场化阶段,要注重专利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提高专利技术的市场竞争力。通过设立专利转化专项资金,对高校专利转化项目给予资助,同时引入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为高校专利转化提供全过程服务,以提高专利转化的成功率。这一框架的构建,充分考虑了高校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和多主体参与的特点,为高校在转化实践中如何整合各方资源、优化转化流程提供了系统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该书构建的涵盖过程、结果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评价模型,为高校专利转化政策的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作者分析了国家及地方出台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相关政策,并与理论框架进行对比,剖析了现行政策的完备性。
在专利挖掘和保护方面,政策的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作者在书中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高校专利挖掘和保护的投入,建立健全全流程专利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各环节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为高校专利转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同时,高校自身也应加强政策研究和解读,积极争取政策资源,将政策优势转化为专利转化的实际成效。
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进程的推进、发展阶段的转换、政策工具的创新等将出现新需求、新课题。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高校专利转化工作仍需持续发力。未来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专利挖掘。同时,高校应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一支专业的技术转移队伍,为专利转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此外,高校还应积极探索专利转化的新模式、新路径,如专利池运营、专利开源等,提高专利转化的效率和效益。期待出现更多的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提高专利挖掘和转化能力,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作者 谢志华)